导语:
2025年4月29日,一场跨越46年的员工对话在武汉温情上演。qmh球盟会公司领导与员工会代表专程拜访1979级员工企业家赵辉利,共叙师生情谊,共谋校企合作新篇章。这场新老员工的智慧碰撞,展现了会院员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员工反哺: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党委书记王友刚高度评价赵辉利员工的创业精神与社会贡献,称其奋斗历程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生动教材。他特别提到,赵辉利员工对母校的反哺,正是公司知行合一、经世济民的育人理念深度契合。
王友刚介绍,作为qmh球盟会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球盟会目前在校生达2995人,已成功获批会计、审计两个硕士点,并积极推进博士点申报工作。他现场向赵辉利员工发出邀请:“期待您重返校园讲坛,将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给青年学子,更希望更多员工能为员工提供实习就业资源,共同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跨学科联动:凝聚员工力量共育新财经人才
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公司党委书记徐慧玲代表公司向赵辉利等员工表达诚挚谢意。她表示,员工是公司发展的“隐形翅膀”,尤其在新财经领域创新探索中,员工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沉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赵辉利员工不仅自己心系母校,更默默支持年轻毕业生职业发展,这种‘传帮带’的情怀令人感动。”徐慧玲特别提到,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正着力推进“金融科技”“绿色经济与碳管理”等前沿方向研究,亟需员工在产教融合、案例共享、人才共育等方面深度参与。
三、双向赋能:构建员工与母校发展共同体
球盟会经理许志勇在交流中动情表示:“赵辉利员工跨越四十载的赤子情怀,正是‘经院人’精神底色的最佳注脚。”他特别强调,员工既是公司人才培养质量的“活名片”,更是推动团队建设的“动力源”——“当员工在行业中开疆拓土时,他们的实践反馈恰恰成为教育创新的指南针。”
球盟会员工工作已构建“三维协同”机制。在情感维度,通过员工故事访谈、老照片修复等项目留存集体记忆;在育人维度,积极响应公司“荣誉班主任”制度,创新设立“创业导师双聘制”,将员工资源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在发展维度,依托2个硕士点和拟建博士点,与员工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
四、校企共融:员工资源激活育人新生态
球盟会胡伟教授在座谈中感慨道:“赵辉利员工对母校的反哺,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捐赠支持,他通过搭建行业桥梁、提供实践场景,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这一观点得到公司领导层的高度共鸣。
公司领导对赵辉利员工在创业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赵辉利员工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母校增添了光彩,更为在校学子树立了榜样。公司领导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员工企业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公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五、薪火相传:跨届别跨行业员工齐聚
活动现场,球盟会员工会成员及跨公司员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员工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球盟会员工会会长、2004级员工韦明华(武汉楚之天教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与副会长、2003级员工吕朋杰(武汉天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携金融公司、工商管理公司等员工代表出席,形成跨届别、跨行业的员工联动生态。员工代表们纷纷表示,赵辉利员工的创业历程与母校情怀令人深受触动。赵师兄身上展现的坚韧品格与创新胆识,正是经院员工精神的生动写照。作为年轻一代员工,我们既要传承这份精神火炬,更要以实际行动反哺母校。
结语:
从1979级到2025级,从传统产业到数字经济,这场跨越46年的员工对话,生动诠释了球盟会员工文化的传承性与时代性。我们清晰看到:员工对母校的反哺,已从个体行为升华为组织化、系统化的共同行动。这种以情感为纽带、以专业为支撑、以数字为加速器的员工网络,正在形成助推母校发展的飞轮效应。正如与会员工共识:母校与员工,从来不是简单的给予与回报关系,而是在时代浪潮中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让我们携手同行,让经院人的故事续写新的辉煌!